宁愿一生孤独,也不愿随波逐流。 ——题记
闲来无事难得抽出时间,再次欣赏《海上钢琴师》这部电影,故事很简单,主人公是一名弃婴,船上的一名工人将他抚养并取名叫1900,伴随着他长大显露出了惊人的钢琴天赋,无师自通琴由心生,与钢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。他的音乐向来都是不分阶层即兴演奏,可这都发生在船上,从未踏足陆地。他听闻很多朋友和旅客的种种描述,觉得自己已经去过陆地上了,对岸上的生活了如指掌,正如那句台词:“也许他从未看过这世界,但近三十年来,世界就在这船上不断来去。”他沉迷于音乐,音乐便是他的一切。忽然有一天他对一位女孩怦然心动,为了这个女孩他决定鼓起勇气走下船去,去接受岸上的生活,就在临下船的前一刻,看到窜动的人流,一望无际的陆地,他害怕了转身返回船舱,重新回到属于他的世界。后来船只因年限将至,需要强制爆破,直到轰然巨响,电影落下了帷幕。电影中欧亨利结局,让人不禁感叹惋惜天才的陨落,但我们无法代替他做出选择,也不能说他的选择不对。
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有人说他是一个不幸的天才,但我觉得不是。他,一个浪漫多情的人,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技巧,不谙世事却心静自由宽广,在钢铁的坟墓中冷眼看尽世情,不畏悲喜;他,一个简单纯粹的人,纯粹到他的心里只装得下那艘船,那些认识的人们和那架琴。人难能可贵的是保持最初的纯真,保持着初心。他,孤独而自我的活着,宁愿葬身火海,也要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。反复观看沉思,万千世界,我们不得已受到外界的干扰,面临种种选择,瞻前顾后犹豫不决,但无论如何选择,不都是为自己所热衷的事情而奔赴吗。人说疯子和天才仅仅只有一线之隔,不谈对错,他选择了涅槃般的结束方式,我的心理只有敬畏,生而为人,不同于其他物种,在于我们有思想会思考。有人说他很孤独,我觉得非也,内心丰盈者,独行也如众,有的人在沸腾的交往中,才能辨认他的自我,有的人在宁静的独处中,才能辨认他的自我。但人生孤独往往都是常态,你我又怎会例外?何不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内心,静下心来做一个纯粹有思想的人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努力完成人生的奔赴。
我特别喜欢影片中的一句话:“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,虚度很多光阴,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,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,所以你们不停的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,四季如夏的地方,我并不羡慕。”一个人如果孤独地遵照自己的内心而活,不去考虑那么多得失,要么他会成为天才,要么他会成为疯子。在生活中,由于外界的原因被染上了杂色,有些事情无可奈何没法控制,但是再怎么样改变,只有自己内心知道那份最纯粹的自我从未改变,坚持自己的想法,不随波逐流,守住那最后的宁静。
看到影片最后的几分钟对白,我不禁泪流满面,主人公不正是生活中的我们吗?活下去很简单,但难的是完全尊崇自己的内心活下去。我曾在凌晨十二点坐在十字路口,在经历一天的喧嚣与辛劳之后,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,稀稀散散的行人,在这一番繁华中慢慢放空自己,排除情绪抛却杂念,伴随着摇曳的灯光,让心自由飞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