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新闻
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:时代的步伐
发布时间:2018-10-17     作者:李佳     文章来源:西安分公司     浏览量:1071   分享到:

第一篇  上学

女儿今年三岁,该上幼儿园了,可我充满焦虑、惶恐,因为我对幼儿园没有过切身的感受,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,不知道需要做些什么。

我们这一代农村长大的孩子,大概都没有上过幼儿园,倒是有个可上可不上的学前班。我的学前班是在村子北头一个老师家里上的。从家里带上一个小板凳,那是木匠用厚实的木板手工制作的,据说是爷爷给他的三个儿子分家时,分给爸爸的家当。那板凳有些年头了,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又干又老的裂缝。书包是妈妈用花花绿绿的碎布片拼起来的斜跨书包,大部分同学的书包都是那样。那时觉得,书包本来就应该是碎布拼起来的,如果哪个同学的书包是用一整片布做的,反而觉得很怪异。书包的背带很细,上学路上要左右肩膀轮换着背,要不然勒的疼。装上一只铅笔,一个本子和半块白面馒头就去上学。教室是一间农家瓦房,用墨汁涂成黑色的木板用几块砖垫起来,就是黑板,几块长条木板,两头用砖块垫起来,就是书桌,书桌旁边是老师家的锅灶。

小学在村子的西北角,而我家在村子的东南角。上学的路平日是土路,下雨天就成了水泥路。路边有李家的柴火堆,张家的猪圈,王家的牛偶尔会卧在路中间,也不知道谁家的狗,成群结队的到处乱窜,要是看到谁家的鸡在土堆里刨食吃,就疯狂的追过去,直到鸡跳上矮墙头或树杈上。路中间的车辙很深,遇到下雨,有些地方的积水能轻松没过我的脚踝。穿着大人的雨鞋,前面塞点棉花团,就这样,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我的小学时光。

快开学了,我需要给女儿准备点什么呢?

第二篇   棉铃虫

每一次去老家农田里,总会从心里准备好突然看见哪片叶子上面有一只或光溜溜,或毛茸茸的虫子,以防被惊吓到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对那些小虫子竟然怕了起来。

早些年,家里每年都种棉花,因为种棉花要比种玉米和小麦收益好一些。开沟、播种、覆膜、疏苗、打药、捉棉铃虫……。家家户户,老老少少,全家上阵,捉棉铃虫。大人们不假思索,掰开棉桃,拽出棉铃虫,撕成两半,扔在脚下;小孩子提个小塑料瓶子,灌上半瓶水,拿个自制的竹镊子,把肥囊囊的棉铃虫从棉桃里拽出来,扔进瓶子里,淹死它。半天下来,能装大半瓶子的虫子,回家喂鸡。那个阶段,好像有捉不完的虫子,满眼的棉花地,眼看着一个个棉桃被吃掉,对每个人来说,那都不是一个好差事。为什么都打了农药,还有这么多虫子呢?发现父亲给那绿色的药桶子配农药,一桶水才兑两瓶盖的农药,我想,可能是因为家里穷,买不起多的农药,等我长大挣了钱,我要让父亲那绿色的药桶子装满纯农药,一滴水都不兑。小时候的这个愿望,我一直记在心里。

后来有了无虫棉,棉铃虫基本绝迹了,我的愿望落空了!

第三篇  吃鱼

“今天食堂有鱼,走,赶快去吃。”

“不吃,减肥。”

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资还是相对匮乏的,包括米面油,更不用说肉类。隔壁小杨的爸爸是在城里上班的,听说是在一个鱼场给别人养鱼。小杨经常问小伙伴们说:

“我爸会养鱼,你爸会不?”

“我爸会养牛。”

“牛谁不会养,我都会……”

小杨还是挺大方的,平时会让小伙伴们去他家看电视,小小的黑白电视,不过,他说看啥就看啥,晚上还会给大家看动画片。有一次去他家找他玩,他家大门是半闭着的,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推开门,朝着有电视的那个房间走去,走到房间门口,看见他们一家人在吃饭:

“叔,我找小杨玩。”

“小杨还正吃饭呢,你们等会再来找他。”

“我吃鱼哩,等我吃完了再玩。”小杨边吃边说。

我和另一个小伙伴退了出来,从大门口通过门缝朝里看着,或许在看那闪动的电视,或许在看他们是怎样从嘴里吐出鱼刺。那是第一次闻见鱼的味道。

二十几年过去了,偶尔会见到小杨,他变得更胖了,还是那么热情:

“好久不见,走,今儿我请你吃饭。”

“不去,减肥,你看我这肚子,真的在减肥,你看你,也该减肥了啊,……。”

第四篇  楼房

表姐打算给舅舅换套房子,看上了新区的一个楼盘,让我帮忙看看。

也确实该改善一下他们家的居住条件了。舅舅家现在住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,砖瓦结构,共四层,他家在二楼,虽然已经很破旧了,但那曾经是我向往的地方。房子是单位给分配的。他年轻的时候参军复原,被安排到城里的一家机械厂上班,单位给分了房,大概五六十平米,住着一家五口人,虽然稍显拥挤,还是要比农村的生活方便很多,每天人来车往,楼上楼下,很是繁华。

那时的农村是朴素的。村里才刚开始有了砖瓦房,起了一个专用名词,叫“一砖到顶”,屋内再用石灰抹白,筑起锅灶,摆放上简单的老家具,这样一栋房子,足足可以让这一家人炫耀好几年。

后来带舅舅去看了那个楼盘,他很满意,从他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一些复杂的感情,感叹改革开放40年来,社会的飞速发展,生活的巨大变迁。很幸运,我们这一代,正好赶上了祖国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!